文/阿諾
開年以來,韓劇走勢略顯疲軟,沒能給觀眾帶來太多的驚喜。
反倒是去年年底問世的《沉默警報》,轉而以黑馬之姿,碾壓了眾多新劇。
星級指數:★★★★☆
一句話點評:一部以普通人做支點,見微知著的新聞行業劇
去年一經播出,《沉默警報》就取得了亮眼的成績。
不但創下了JTBC電視臺最近三個月的收視新高,而且還拿下了8.5的豆瓣評分。
該劇由同名小說改編而來,講述一群報社記者的職場生活。
劇中兩位主角,都是家喻戶曉的實力演員。
男主角黃政民,是青龍獎、大鐘獎的雙料影帝,曾憑借超強的票房號召力獲得“一億演員”的美譽。
主演的電影,幾乎部部經典:
《新世界》《特工》《國際市場》……是名副其實的“爛片避雷針”。
此次,主演《沉默警報》,是他時隔八年重歸劇集領域。
女主角林允兒,是女團出身的人氣花旦。
最近幾年,通過出演熱門電影,她成功摘下了“花瓶”的標簽。
先憑借《公助》提名了青龍獎的最佳新人女演員,然后又憑借《極限逃生》提名了青龍獎的最佳女主角。
兩位主角,都在劇中貢獻出了不俗的演技。
其中,尤以兩場哭戲,最令人印象深刻。
一場,是男主親眼目睹自己帶出的實習生死在眼前。
面對此情此景,他嘴巴大張、瞳孔放大,經歷了從震驚到恐懼再到愧疚的多重心理轉變。
放眼望去,滿臉都寫著掙扎。
另一場,是女主在葬禮上為父親送終。
此間,她一邊機械地將米飯送進嘴里,一邊止不住地流下眼淚。
整場哭戲一氣呵成,將情緒的層次變化成功遞給了觀眾。
劇中故事,發生在一家名叫《每日韓國》的老牌報社里。
這是一家擁有65年悠久歷史的新聞媒體,號稱“以國民信任而生存的國民輿論”。
很多年輕人,都懷揣新聞夢想,來到了這里。
比如,女主李知秀(林允兒 飾),便正是其中之一。
這天,她和一個名叫吳秀妍的女生一起進入了《每日韓國》的終極面試。
面試官為她們拋出了一個頗具深度的問題:你認為記者的定義是什么?
對于這個問題,兩人分別給出了迥然不同的答案。
吳秀妍侃侃而談,“我認為(記者)是市民的最后堡壘,為市民著想,為市民發聲,這就是輿論和記者的本質。”
而李知秀則直白灑脫:雖然筆比槍強大,但飯比筆強大。
說得簡單點,就是“混口飯吃”。
在她看來,記者是為數不多的不用說謊還能拿到工資的工作。
最終,兩人成功錄取。
和她們一起錄取的,還有另外兩個男生。
接下來,只要度過煎熬的實習期,他們就可以成功轉正。
實習期間,他們需要到各個部門接受培訓。
其中,有一個部門,看起來非常特別,是官方指定的“公開流放地”——數字新聞部。
這個部門集結了各種各樣的摸魚達人:
上班時間,他們有的躲在臺球室打臺球,有的沉迷游戲不可自拔,有的跑到街上逛街購物……
他們撰寫的新聞稿件,全都雷打不動的以復制粘貼應付了事。
而男主韓俊赫(黃政民 飾),更是這幫摸魚達人中的佼佼者,號稱“官方指定釣魚人”。
除了摸魚,他還不毫無節操地總結出了諸多心得。
比如,“熱點不是找出來的,而是制造出來的”。
在他看來,要想吸引讀者閱讀,首先必須成為一個合格的“標題黨”。
于是,經韓俊赫培訓,幾位實習生很快都被鍛造成了合格的標題黨。
雖然韓俊赫看起來玩世不恭,但他在《每日韓國》曾經也是一個排的上號的人物。
他見習時期發布的博客,鼓舞了很多年輕人的記者夢。
比如,從地方大學來到首爾打拼的吳秀妍,便正是其中之一。
隨著實習期的結束,殘酷的轉正現實,再次降臨到新人的頭上。
這天,吳秀妍意外聽到了領導對她學歷的吐槽。
因為是地方大學出身,所以她即將被《每日韓國》拒之門外。
當晚,幫前輩代值夜班時,心灰意冷的她從報社大樓一躍而下,結束了自己的生命。
吳秀妍離去后,《沉默警報》的敘事基調迅速由輕快轉為悲慟。
幾位主角所背負的沉重前史,也隨之慢慢揭開。
原來,韓俊赫之所以意志消沉,是因為6年前的一篇由他經手的不實報道。
當時,他負責調查一樁高管受賄案。
然而,他撰寫的調查報道提交上去,卻遭到了上級領導的大幅篡改。
此后,上級將受賄罪編排到了無辜的李龍民頭上,間接導致了李龍民的自殺。
盡管知曉一切,但人微言輕的韓俊赫,最終卻只能沉默。
這件事給他造成了很大的打擊。
事后,他一蹶不振,不再相信所謂的新聞正義。
而進入《每日新聞》實習的李知秀,不是別人,正是李龍民的女兒。
通過調查,他們發現,墜樓身亡的吳秀妍,并非死于自殺,而是死于他殺。
這一次,面對旁人的殞命,韓俊赫沒有沉默,而是勇敢地站了出來。
他和李知秀聯手,一起踏上了一條反抗體制,尋求真相的正義之路……
眾所周知,職場劇最忌諱的,就是懸浮。
而《沉默警報》作為一部聚焦新聞行業的職場劇,在職場生態方面就營造的可圈可點。
各種職場之道,盡皆滲透其間:
職場老油條會避重就輕,把繁重的工作派發給新人;報社領導深諳職場PUA,把下屬的小心思拿捏得死死的。
整個報社,儼然就是一個等級森嚴的微縮社會。
從社長、局長、部長、次長到組長、記者、實習記者,職位權限依次遞減。
兩重進階之門,牢不可破的擋在所有人面前。
一重,是學歷之門,只有名校畢業才能拿到轉正的敲門磚;一重,是15層的鐵門,只有持有門禁卡的高層,才能打開這所大門。
大部分普通人,不是像吳秀妍那樣被卡在第一重門外,就是像韓俊赫那樣被卡在第二重門外。
受社會環境影響,《每日新聞》的輿論立場,常常被政治與資本所左右。
很多新聞工作者,都在從業過程中逐漸喪失了初心。
在報社社長看來,新聞不過是他用來站隊、表忠心的政治工具。
在報社局長看來,一切是非對錯最終都會歸于沉寂,“其他熱點覆蓋幾次。過段時間,很快就會被遺忘。”
面對那些不愿意被提及的丑聞秘事,當權者都會不自覺地做出一個“噓”的動作。
而《沉默警報》的英文名,便正是《HUSH》(噓)。
它真正的目的,就是在叩問新聞工作者的初心與良知的同時,將那些不可說、不敢說、不能說的丑聞秘事一一陳列于人前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大多數圍繞新聞題材所展開的影視作品里,主人公往往都是揣著一項熱血的理想主義者。
比如《聚焦》《華盛頓郵報》《總統班底》等經典之作,就都是按照這個路數來塑造人物。
這些作品,雖然拍的熱血沸騰,但它們塑造的人物,卻充滿距離感,讓觀眾難以帶入。
而《沉默警報》在這方面,就處理的頗為出色——
它在沉默與真相的角力中,使命感與安全感的博弈中,找到了真實貼地的平衡點。
劇中出現的正面角色,并不是超級英雄,也不是正義的化身。
跳出記者身份之外來看,他們都只是普普通通的打工人。
他們沒有野心,也沒有崇高的新聞理想。
他們不過是把記者當成一份職業,去掙扎求生,混口飯吃。
正因如此,所以透過這部劇,我們每個普通人都能感受到一種步步緊逼的憤怒。
這種憤怒,源于真相扭曲下的怒不可遏,也源于權力傾軋下的走投無路。
它告訴我們,倘若不為受害者發聲,就是在變相縱容施害者。
打破沉默,是第一步,也是最重要的一步。
只有為不公發出吶喊,才能擁有刺破黑暗的力量。
從這個角度來說,《沉默警報》拉響的不僅是記者的良心,更是每一個普通人維護真相的決心。
更多一手新聞,歡迎下載鳳凰新聞客戶端訂閱Ifeng電影。想看深度報道,請微信搜索“Ifeng電影”。
相關:
周明春三退“低保” 周明春三退“低保” 新華社鄭州1月13日電題:周明春三退“低保” 新華社記者李鵬 1月12日,河南省南召縣太山廟鄉下店村47歲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周明春來到鄉民政所,遞交了兒子、女兒退出低保的申請材料..
青海:各級反詐中心止付銀行賬戶22671個 涉案金額59175萬元 中新網西寧1月13日電(記者 胡貴龍)“2020年,全省各級反詐中心共止付各銀行賬戶22671個,止付涉案金額59175萬元,凍結銀行賬戶5664個,凍結涉案資金8976萬元。”13日,青海省公安廳刑警總隊總隊長李連明向媒..
廣東花農憂心年花滯銷 “云花市”留住年味 (抗擊新冠肺炎)廣東花農憂心年花滯銷 “云花市”留住年味 中新社佛山1月13日電 題:廣東花農憂心年花滯銷 “云花市”留住年味 中新社記者 程景偉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,廣東多地宣布..